上世纪80年代,为了追赶世界先进战机水平,国家开始重视航空工业的发展,涡扇-10“太行”发动机便是在这种背景下立项的。
然而,国内科研团队很快就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:由于过去我国在航发领域的技术积累不足,因此涡扇-10的相关技术指标根本无法实现。
直到90年代引进侧卫战机与配套的俄制AL-31F系列航发后,中航工业才算拥有性能足够的航发产品,这一系列的俄制航发成为了歼-11A与歼-10A的动力方案。
(相关资料图)
在国产四代机的制造过程中,中航只能大量引进俄制航发,每年进口数量达上百台,为此每年耗费的成本超过2亿美元。
歼-11A战斗机
不过,AL-31F系列航发为国产航发的问世提供了基础。
2006年前后,涡扇-10A发动机正式定型,它被装载于歼-11上完成了测试。虽然涡扇-10A相比进口的俄制航发存在推力稍逊、寿命较短等问题,但它依然解决了国产航发从无到有的问题,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。
可是新的问题又摆在了中航工业面前。
2007年,五代机歼-20正式立项,经过4年的努力,技术团队解决了隐身设计、隐身涂层、航电配置等方面的一系列难题,唯独动力方案依然无计可施,毕竟涡扇-10A的稳定性与推力都很难满足歼-20作为五代机的需求。
中国歼20隐身战机
迫于无奈,在2011年歼-20首飞时,它只得暂且搭载俄制AL-31FM2航发,其加力推力仅有14吨,而美国F-22战机使用的F119-PW-100发动机拥有高达16.4吨的加力推力,比俄制航发高出18%左右。
直到2017年歼-20交付空军时,它搭载的依然是推力明显劣势的俄制航发。
歼-20的发动机
克服“心脏病”的种种努力
为了解决航发性能不足造成的“心脏病”问题,中航工业痛定思痛,决心尽早研制出性能“超俄赶美”的优秀航发。
不过,正所谓“饭要一口一口吃”,中航工业为航发突破设立了两个阶段:先将涡扇-10技术成熟化,再以此为基础研发性能更强的涡扇-15。
涡扇-15发动机
在此后10多年里,中航工业在航发领域投资9000亿人民币,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国产航发科研/制造体系,包括厂房、实验室、科研设备、测试平台等等。
按价值算,这笔巨额投资已经相当于1536架歼-16的造价,如果用于扩充空军装备,我们可以打造全球最庞大的空中力量。
但中航清醒地认识到:单纯的数量多少不是空军强国的评价基础,是否掌握核心技术才是决定性的因素,而航发无疑就是其中一项核心技术。
更重要的是,在建立完善的科研/制造体系后,今后的航发研制项目都能从中受益匪浅,这将从根本解决国产战机的“心脏病”问题。
航空发动机测试场地
2014年前后,涡扇-10经过大量迭代改进,推力增加10%,寿命从数百小时增加至数千小时,实现了成熟化的目标,因此歼-11系列、歼-10系列乃至最新的歼-16都纷纷搭载了涡扇-10B新版航发。
在涡扇-10B成熟后,俄制航发的进口意义已经不大,于是中国大幅缩减了引进俄式航发的数量。
Copyright 2015-2022 欧洲晨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3 联系邮箱: 58 55 97 3@qq.com